
漢藏學生課余時間開展民族團結活動。西藏大學 供圖
西藏和平解放即將迎來70周年,近70年來,西藏的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路披荊斬棘,一往無前,雪域高原始終高奏發展奮進的鏗鏘足音,西藏高等教育不斷以其跨越式發展,用最鮮活的事實標注著黨的治藏方略的成功實踐。
西藏大學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西藏大學辦好,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礎性意義和戰略性意義”的殷殷重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醫學院學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搶抓部區合建、“雙一流”建設等重大機遇,在凝練學科方向、匯聚人才隊伍、搭建科研平臺、提升研究水平、創新人才培養、加強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奮力書寫西藏高等教育奮進之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大學,發揮了西藏高等教育“一面旗幟”的應有作用。
對接戰略定位優化學科布局
學校聚焦中央對西藏“兩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戰略定位和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結合區位優勢,優化學科結構布局,凝練形成了“高原科學技術”“民族優秀文化”兩大特色學科領域,從海拔和時間兩個維度探究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
高原科學技術學科領域聚焦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特殊性,緊扣保護“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國家重大需求,形成以生態學為核心,環境科學與工程為基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支撐的整體框架,發展出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與分子進化、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及其全球變化響應、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與人群健康、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等10個富有潛力的研究方向。
民族優秀文化學科領域以構建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揭示西藏地方和祖國關系史、推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助力當代西藏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著力點,聚焦“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建設需求,形成以民族學為核心,中國語言文學為基礎,應用經濟學為重點的學科系統,匯聚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中國少數民族經濟、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等學科專業優勢,突出高水平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在傳承發展民族優秀文化、促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等領域作出貢獻。
補齊人才短板強化隊伍建設
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制定了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領計劃、青年人才成長計劃,啟動青年教學名師團隊、青年科研名師團隊培育計劃,成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搭建多層次教師培訓交流平臺,提升主動覓才、精準選才和系統育才水平,完善學校、部門、院系多維度育人引才機制,人才隊伍活力有效激發。
狠抓師德師風建設。把“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貫穿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完善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豐富師德師風建設內涵,創新師德師風建設載體,努力營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良好教風。
完善人才引育機制。實施高層次人才匯聚計劃,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高層次人才引進、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干培養等方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暢通教師職業發展渠道,注重在人才隊伍管理與評價方式等方面多點發力,建立起了有利于人才成長成才的制度體系。引育并舉,以育為主,完善優秀人才遴選、培養、支持機制,充分利用一系列特殊優待政策,鼓勵和引導青年教師到區外高校進修、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切實加大對現有師資的培養力度,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通過高校團隊對口支援、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等計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千方百計引用、借用兄弟院校高精尖人才,形成各類人才匯聚高地。
瞄準需求提升科學研究
提升科學研究是學科發展的根本。西藏大學堅持科研強校、創新強區戰略思想,積極打造科學研究平臺,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強化科研意識,提升科研水平,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科研平臺再上臺階。圍繞兩大特色學科領域,為一流學科逐步建成“一站一庫三中心”(1個青藏高原野外科學工作站、1個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資源庫、1個綜合分析測試中心、1個高原重大基礎設施與環境實時在線安全監測中心、1個高原大數據信息分析及仿真實驗中心)和“一院一館一庫一基地”(1個珠峰研究院、1個科教博物館、1個民族優秀文化數據庫、1個國家級藏語言文學研究基地)。以獨有性和不可替代性為目標,建設珠峰國際高原科學野外觀測及醫療救護站、西藏麥地卡國家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高原重大基礎設施與環境實時在線安全監測中心、青藏高原特殊人群遺傳資源庫、極端環境微生物種質資源庫,打造地球“第三極”空天地一體化野外觀測科研平臺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臺。
科學研究再上水平。堅持“瞄準大需求、組建大團隊、建設大平臺、爭取大項目、多出大成果”的科研思路,實施“青苗、提升、成長”三層次科研資助計劃。做好重大、重點、重要項目的規劃預研、組織凝練和競爭申報,首次作為主持單位和首席科學家承擔“高寒高海拔生態脆弱區城市多源固廢綜合處置及集成示范”“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拉薩)”“藏文文獻資源數字化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重大項目牽引力得到有效凸顯。抓住參與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難得機遇,設立10個研究方向啟動了“一江四河”(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雅礱河、尼洋河)科考項目。
特別是一流學科建設啟動以來,作為牽頭或第一聯合單位,先后啟動了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首次對青藏高原野生植物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首次觀測到迄今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γ射線、首次發現4500米是世居藏族人群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臨界海拔等重大原創性、引領性成果,多篇研究成果發布在全球頂尖刊物上。
民族文化研究領域,承擔“基于地理信息平臺的藏語方言數據庫建設”“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傳承研究與數字化保護”“環喜馬拉雅藝術圖譜繪制”等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取得一系列高質量科研成果,大大提升了學術研究水平。出版《菩日文獻精選本》叢書,該叢書是繼“英法藏敦煌文獻”叢書之后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藏量最多的藏文文獻,填補了區內藏文古籍文獻的發掘與匯編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西藏古文獻學、古藏文等多學科的綜合發展。
對接主導產業加強社會服務
西藏大學以高原科學技術、民族優秀文化兩大特色優勢學科群積極對接自治區支柱產業,不斷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能力。
助力脫貧攻堅。制定《優勢學科對接西藏自治區主導產業建設方案》,規劃19個項目對接自治區七大主導產業發展,資助“高原地區市政污水提標排放及污泥減量化技術”“西藏道地民族藥材大品種——白肉靈芝規范化種植技術推廣及新產品開發研究”等6個項目。市政污水提標改造項目正在聯合拉薩市污水處理廠開展5噸/天的示范工程,總項目投資1.03億元。白肉靈芝項目通過“產、學、研、用”全產業鏈模式,建立4000余畝白肉靈芝規范化種植標準操作規程和良種繁育基地及規范化種植核心示范區,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2019年新增產值1000余萬元,惠及農戶100余戶,就地解決農村就業500余人。高原醫學學科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深入那曲市、阿里地區等海拔5000米的農牧區,積極開展“精準醫療扶貧、送醫送藥送健康、助力脫貧攻堅”活動,以仁心仁術服務基層群眾,讓當地農牧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助力健康西藏建設。
建強決策智庫。成立珠峰研究院,組織專家學者面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民生領域的重大戰略,編寫出版《西藏2050:和諧、綠色、開放、現代化的世界第三極》《拉薩農牧區民生發展調研報告》等研究報告,啟動了《藏漢英社會科學大詞典》編撰等跨學科研究工作。圍繞川藏鐵路建設、南亞大通道建設、健康西藏建設等重大戰略,先后提交咨詢報告50多項,其中“生物質燃燒對拉薩市環境空氣質量影響政策建議”“西藏民族宗教領域立法工作咨詢報告”“日喀則市荒漠化治理和生態產業發展建議”等咨詢報告,得到了自治區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和批示,服務決策能力不斷提升。
(作者系西藏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
作者:金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