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禺山高中的學生在校園內的勞動基地內種植豆類作物。 鄒先云 攝
勞動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作用體現為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
勞動教育服務于“培養完整的人”這一教育目標,是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向度的統一,其核心是價值體認。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要理論與實踐結合、精神與行為統一,打造兼具學科特色和育人功能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在“知情意行合一”中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由知識學習、情感認同轉化為行為實踐。
基于認知發展構建全人課程
讓勞動成為力量
勞動知識是存儲在學生頭腦中的與勞動過程、勞動事實以及解釋、想法、觀察和判斷等相關聯的信息集合。學生的認知活動過程正是勞動相關信息加工和處理的過程,也是學生獲得以及應用勞動知識的過程。在大腦知識與外界信息的交互過程中,基于勞動課程的認知活動在自發認知與自覺認知的不斷轉變中完成信息的同化,將新的知識吸收進入已有的認知領域。
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的勞動教育以學農勞動為主,以智能創新、職業體驗等其他形式為輔,分為理論課、示范課、展示課、實踐課、分享課等不同課型,通過學農基地等6個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番禺學宮”等6個校外共建勞動實踐基地和義工服務站點等校外勞動實踐場所,圍繞工藝課程、勞作課程、公益課程、家庭課程、生涯課程、國防課程等6個方向,形成了相對穩定、完整的新時代背景下的“一核三層六翼十二模塊”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第一層即“一核”,以“學宮文化”為核心。禺山高中的前身“番禺學宮”,即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學宮文化”就是由此傳承下來的崇學尚知與革命斗爭的歷史文化和紅色基因。第二層“六翼”,以國家課程為主軸而開發的六大類校本課程,即工藝課程、勞作課程、公益課程、家庭課程、生涯課程、國防課程。第三層“十二模塊”,是各學科組、各年級結合校本課程和本學科的特點開設的具體課程,工藝課程設置手工裁剪、創意制作,勞作課程設置農耕體驗、植物栽培,公益課程設置社區服務、敬老活動,家庭課程設置家務勞動、烹飪烘焙,生涯課程設置模擬招聘、校園義賣,國防課程設置軍事訓練、紅色足跡等。
學生在3年的高中學習中,按照校本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規則,每生每學期要在六大類標本課程中自主選擇一個不重復的學科進行選修,成績計入綜合素質評價手冊。
基于情感認同激活主體動力
讓勞動走進心靈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米歇爾認為,在完整的認知過程中,情感體驗以及個體的情緒經驗會影響個體的態度和行為,也是影響勞動價值內化的重要因素。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也認為,學生的情緒情感能力和素質是保持健全人格和積極心態的重要基礎。以此理論為基礎,禺山高中在勞動教育中積極探索活動育人模式,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強調勞動觀念,勞動課程的實施以校本課程為載體,讓學生在勞動情境中建構勞動觀念、生成勞動技能。
比如通過“親子同勞作、苦樂同分享”職業體驗活動中,讓學生參與到父母從事的職業勞動之中,親身體驗父母職業勞作的艱辛與不易,感受到父母在職業生涯中不斷進取、不斷成長,最后成為“職場達人”的快樂與幸福,同時也了解并初步學習父母所從事工作的基本職業技能。父母的職業生涯往往會對子女今后人生發展規劃產生深遠影響。
再比如,通過創意機器人、電子電路設計與制作、百味果酒制作、中秋月餅制作、中秋燈籠制作等動手類課程及“三月學雷鋒義賣”“番禺區兒童福利院及養老院義工服務”等社會服務類活動,既培養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又讓他們懂得幫助他人、主動擔當與奉獻社會的意義和價值,將艱苦奮斗精神和吃苦耐勞品質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為將新時代勞動精神與價值觀融于學生日常生活之中,確保所有學生全員、全程接受勞動教育,推動勞動教育規范化、常態化發展,禺山高中采用過程、成果、學分并重的方式進行評價,激勵學生全身心沉浸到勞動教育之中。學校不僅重視成果評價,舉辦“班級小花園”建設成果比賽等,更重視過程性評價,保證每個學生每次勞動教育活動有過程記錄,有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內容,最終形成勞動過程性評價,杜絕敷衍、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
基于行為養成活用生活實踐
讓勞動回歸價值
從本質上說,勞動教育是把勞動觀念、習慣和技能等內化的過程。內化的最佳方式是身體參與的具身性勞動,是走進真實社會生活的實踐體驗。只有在不斷的勞動實踐中,才能磨煉出勞動意志和勞動精神,錘煉精益求精的專業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的根本特質是動手實踐。禺山高中結合校園空間較為寬闊的特點,以學農基地為依托開展具身性勞動,具體做法是將校園內的空余場地劃分、配備給各班作為學農基地,設置花香校園小菜園實踐基地、經濟作物試驗田、中草藥植物園、羽杉河兩岸濕地水生植物試驗區、亞運小花園等主題區。師生共同平整土地后,學校組織學生定期到基地種植花草、農作物等。有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種植要領,并開發了對應的微課系列,供學生自主學習勞動技能。學農基地成為各班的綜合種植園,成為學生們的“責任田”?!盾髯?middot;王制》中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通過學農勞動,學生們不僅鍛煉和提升了動手實踐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感受傳統農耕文明的魅力風采,體會到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艱辛,也感悟到這樣的道理:只有順應自然法則,遵從客觀規律,遵循事物規律,講究科學方法,才能碩果豐收。
勞動教育的理想路徑是融于生活。禺山高中引導學生樹立融于生活的家務勞動意識,開展一系列活動。勞動教育不一定需要專門組織,也可以融于現實生活的點滴勞動之中。教育者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掘、利用好勞動教育資源,無聲滲透教育的功能。學校利用周末、假期等課余時間,開展“我勞動我光榮”家務勞動競賽活動,組織學生完成諸如掃地拖地、整理書桌、收拾房間、美化家居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到超市購買食材,在教師或父母的指導下,做早點、包餃子、蒸蛋糕,做一道美味的家常菜,等等,日常的衣食起居都是進行勞動教育的真實場景。
勞動教育的進階發展是職業教育。馬克思認為:“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中所應參加的部分推到別人身上。”勞動是人本質的體現,中小學階段開展的勞動教育是為進入社會的“自由勞動”“勞動解放”做準備。在學校開展勞動職業體驗課程,可以讓學生加強對職業的認識,增強職業責任感與榮譽感,訓練專注精益的工匠精神,培養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禺山高中安排學生到工廠、農村、事業單位進行職業體驗實習,并專門編寫了《生涯職業體驗勞動教育手冊》供學生使用。每個寒暑假,學生都要至少完成不少于一周的實習體驗勞動。
勞動教育的發展方向是創新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看來,人類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對象世界的,發揮創造潛能與智慧進行創造性生產活動,是人類的獨特屬性。新時代條件下,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亟須激發人在勞動過程中的創造性。隨著智能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對勞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術革命也為開展創造性勞動賦予了更多的可行性。禺山高中開設了三維建模與3D打印、智能創客等智能制造類校本課程,激發學生科學探索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其中智能創客課程結合創客造物常用工具與技能,以造物工作坊的形式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內容包括“智能機器人創作”“開源硬件與軟件結合項目”“超聲波傳感器使用項目”“可視化編程”等。通過智能制造勞動教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較大提升,并取得一系列實踐成果。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青少年威盛中國芯HTC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展演活動微視頻最佳新銳獎、廣東省中小學創客大賽中學組一等獎、廣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等科技類獎項。
(作者單位系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
作者:梁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