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貧到扶志,教育大有可為。在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發揮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作用。智力扶貧如何真正挖除窮根?產業扶貧如何從根本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教育幫扶如何在地方產生輻射示范效應?針對這些問題,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積極建言獻策。
激發內生動力 增強“造血”功能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
“教育在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上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強技能長本領。”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葉仁蓀說,可以通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開展針對性、實用性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家庭有勞動能力人員強技能、長本領,增強自我“造血”功能。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新高教集團董事長李孝軒表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是提升扶貧脫貧質量和可持續性扶貧的有效路徑,是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的重要內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李孝軒說,貧困地區難脫貧除客觀自然環境因素的限制外,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人的綜合素質偏低、缺乏致富技能等。只有堅持把培育“造血”機制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所在,大力開展智力扶貧,才能從根本上拔窮根,這是最直接、最精準的扶貧方式。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趙國祥建議,要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提升貧困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為重點,全面提升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脫貧致富能力。準確把握不同群體教育需求,分類制定教育脫貧舉措,找準教育脫貧實施路徑,推動教育脫貧政策精準實施。
發揮比較優勢 做強做優產業
因涉及范圍廣、扶貧力度大、帶動脫貧群眾多,產業扶貧一直以來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沒有產業,沒有經濟上的穩定后續來源,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脫貧。那么,產業扶貧如何從根本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說,高校要始終將學校事業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多學科、全方位強化產業“造血”功能,打好服務產業振興組合拳,建立貧困地區內生發展機制。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趙國祥建議,要善于“有中做優”,結合地域優勢,利用本地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做強做優產業;善于“無中生有”,營造好發展環境、打造好政策支撐,聚集各種生產要素在本地轉化,實現“變道超車”。此外,要準備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勞動力隊伍,為教育脫貧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葉仁蓀則建議,要發揮高校和中職學校自身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加強就業扶貧培訓,助推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積極推進消費扶貧,幫助貧困人口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促進貧困地區長遠發展。
拓展廣度深度 擴大幫扶力度
教育幫扶如何擴大輻射示范效應,更好發揮作用?
焦新安說,就高校而言,要根據產業發展趨勢不斷調整專業結構,深度推進科技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服務鏈緊密對接,加強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加快成果有效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堅持發揮人才優勢、資源優勢,聚焦校地融合,項目化開展精準扶貧,進一步提升脫貧攻堅的成效。
“基礎教育幫扶是教育扶貧的根基,產業技能培訓是教育扶貧的重點,產教融合是教育扶貧的抓手,文化民生幫扶是教育扶貧的良策。”李孝軒建議,要聚焦不同類型的教育扶貧功能,找準地方發展痛點,拓展教育幫扶的廣度和深度。
趙國祥表示,要充分利用教育輻射面廣、教師文化素質較高的優勢,對貧困家庭加強職業培訓和文化教育,提升其綜合素質;推動城區學校參與社區服務和管理、農村學校參與村莊服務和管理,提升城鄉居民文化水平,發揮學校教育對周邊群眾的正向影響。
葉仁蓀建議,要利用高校科技、人才優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立扶貧幫困機制,圍繞貧困地區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特色產業等方面,開展校企合作,增強高等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